close

7/24 中國時報看到的國際新聞

看了...真的覺得很可惡!

他們還有人性嗎?




中國時報 A14/國際新聞 2007/07/24


《國際專欄》底格里斯河上的浮屍


【郭崇倫】

  在底格里斯河畔,離巴格達下游一百公里的小鎮蘇威拉,每天河裡都有漂流的屍體,兩年以來,已經超過了五百具。

  他們通常被漁夫發現時,手腳是被綁住,眼睛被矇住,肚子被切開,有些頭被砍掉,他們通常是宗派殘殺的犧牲者,有什葉、也有遜尼,但也有美軍與反抗游擊隊鬥爭的陣亡者,無論生前屬於哪一邊,結局都是葬身底格里斯河。


  為什麼屍體會在這裡出現?沒人說得清楚,也許是底格里斯河至此,有一灣岸水勢較緩,也許是屍體泡水二三天,腐爛腫脹,正好提供足夠浮力讓人發現。


  漁夫打撈他們上岸後,通常包在裹屍布裡,運到附近庫特市醫院的停屍間,在那裡,驗屍官拍下面部照片,兇手通常不會讓被害人留下身分證明,有時刻意射擊臉部,讓家屬無從指認,所以驗屍官也只有盡量從衣著樣式與花色來辨認,屍體暫時淺葬,為的是以後還要挖出指認。


  當家裡有人失蹤了,懂得門道的巴格達人現在會到蘇威拉與庫特來找,醫院停屍間公告欄上,貼滿了等待指認的屍體照片,家屬則焦急的打電話回家,確認失蹤當天穿的是什麼衣服。


  但是也有未雨綢繆的年輕人,想到一個辦法,讓家人一定找得到自己,他們刺青。在西方社會,刺青是反叛的象徵,家人莫不皺眉反對,但在沒有明天的伊拉克,身體上的刺青,是家人也同意的辨認最好方法,在底格里斯河上的浮屍,多是廿五歲至四十五歲的男性,一位卅六歲的男子刺的就是「我與橄欖樹同歲」,家人與朋友一眼就認出父親種下橄欖樹當時出生的小嬰兒。


  底格里斯河原本盛產鯉魚,捕上來後以木薰烤,是巴格達傳統美食,但自從浮屍大量出現後,謠傳魚吃死人,魚攤生意一落千丈,甚至有稱,伊斯蘭教長已經發出「法特瓦」敕令,不准食用底格里斯河的魚,雖然什葉與遜尼教派同聲否認,但餐廳與市場只敢說自己賣的是海魚。


  從美軍侵伊,到目前為止的四年之間,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,從保守估計的六萬餘人,到英國「柳葉刀」期刊論文指稱的六十萬人不等,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是代表一個家庭的心碎與崩潰。


  剛開始都是失蹤,然後是焦急的等待,有人告訴你要去蘇威拉與庫特找,核對了數不清模糊的面孔後,幸運的是確認已死,不幸的是還要繼續等待。


  間或有人打電話來,聲稱家人已被綁架,要求贖金,當傾家當產籌錢交付後,等到的卻是綁匪的電話:「你這白癡,你的女兒已經在十天前汽車炸彈被炸死了,去查查停屍間裡的無名屍吧」。


  這些詐騙者被稱為「人類禿鷹」,他們與恐怖分子一起行動,目睹爆炸現場,撿拾受害者身分證明、錢包、手機,然後行騙,比起他們來,台灣的詐騙電話至少還沒有傷害別人。


  這不是底格里斯河畔的首次浩劫,距今七百五十年(西元一二五七年),蒙古大軍第三次西征,三面合圍,兵臨黑衣大食國都城巴格達,蒙古主帥旭烈兀採取漢人降將的建議,掘開底格里斯河河壩,水灌大食軍營,但也破壞了兩河流域四千年來的灌溉系統。


  旭烈兀繼而利用大食國內部宗派矛盾,宣布對「阿里派信徒」(即什葉派)赦免不死,逼得遜尼派教主出城乞降,蒙古人進城後,宣布全部回教徒如要活命,必須不帶武器到城外集合,然後蒙古軍隊展開大屠殺,保守估計有八十萬人被屠戮,底格里斯河河水為之染紅。


  不僅如此,蒙古人還破壞了巴格達瑰麗的清真寺,以及卅所大學,其中自尼尼微王以來,各朝各代珍惜的大圖書館,也被蒙古人焚毀,將珍貴的手抄本書籍,拋散到底格里斯河河面上。


  現在來自美國人的入侵佔領,同樣給伊拉克人帶來滅國般的傷痛,漆黑如墨的底格里斯河可以做見證。


原新聞 底格里斯河上的浮屍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ss925 的頭像
    joss925

    Paradise

    joss9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